12/28 與抹香鯨共舞

抹香鯨是在台灣海域的賞鯨季節中,比較容易觀察到的大型鯨類。

他們的體色為暗褐色,在軀體較後方有著不明顯的背鰭,頭部極大;當他們浮出水面呼吸時,會向頭部左前噴出水霧;他們的噴氣孔非常怪異的長在頭側左端,因而在海上遇見他們時,不難由噴氣的角度辨認出他們。

抹香鯨有明顯的性別二形性(Sexual dimorphic),雄性個體體長可達18公尺、重44噸;而雌性則僅能長到約12公尺、重16噸。初生的幼鯨長約4公尺,多半在以雌性為主的家族育幼群中成長。

抹香鯨可能以單獨或大於50隻的群體形態出現,不同性別的個體間有明顯的分群行為,成年雄性在非繁殖季中往往獨行或成小群;未達性成熟的幼鯨,則往往與雌性個體形成為數眾多的育幼團。抹香鯨在春夏會往地球兩極移動,並於秋季返回溫帶與熱帶海域。而在分佈上,雄鯨往往較雌鯨們更為趨近兩極。

抹香鯨主要以魷魚為食,偶爾會吃章魚或是其牠魚類。抹香鯨往往能潛到1000公尺以下的深度,甚至有深潛至2800公尺的紀錄(聲納探測紀錄),總之,他們是一種擅長潛水的大型海獸。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1999年的觀察記錄顯示,抹香鯨可潛在海中長達45分鐘,而在潛水前均會將那三角形的尾鰭高高舉起海面,而後幾乎垂直的沈入海中。另外,根據資料,這種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甚少有水面行為,但本會亦於2001年觀察到浮窺、尾鰭擊水等行為,而國外資料畫面亦有躍出水面的行為。

抹香鯨曾經因為商業捕鯨而數量銳減,而在人類以石油為燃料,對抹香鯨的需求逐漸減少後,抹香鯨的族群量才逐漸恢復。在2001年5、6月間,本會就曾在花蓮海域遭遇3次,相信在護鯨成為國際趨勢的今日,抹香鯨族群的存續將會有光明前景。

(文字來源: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)

返回頂端